聚焦两会|废塑料回收难以推进的痛点及未来发展建议

2022年两会初期,中国人大代表马少斌再次提出垃圾回收相关问题,中国有序推进垃圾分类立法立章,真正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从再生塑料市场发展至今,回收废塑料一直是再生塑料行业发展的“痛点”,从2019年开始,国家特别重视废塑料的本土化回收。例如,2019年上海7月实施垃圾分类政策,杭州、深圳、广州等城市制定了生活垃圾分类法规,目前以政策导向,以回收利用点为基础建立分类、加工中心,以集群化分类中心和加工中心为节点
综合了上述各项落地方案,从目前市场现状看,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垃圾分类回收执行力不足。特别是二三线城市,还包括更大的景区,人口流动性越大、密集性越强的地区,垃圾分类越是表观,垃圾回收站工作强度并没有明显缓解,市场人员反馈,毛料市场货源越来越紧二是废旧塑料回收商越来越少。随着老一辈垃圾桶的消失,年轻人从事塑料回收行业的人数很少,员工的减少导致了整个行业的贫困,更多的废塑料制品流向了垃圾站,恶化了该问题的工作强度。
真正实现垃圾回收利用,要以提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重点是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弥补薄弱环节,进行垃圾分类和处理
(一)完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合理布局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完善分类运输系统,完善分类收集运输设施能力。各地要明确和分步执行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的设施建设目标和任务,扎实推进设施建设,有效把分类投放方和分类处理方联系起来,防止垃圾“先分后混”。
到2022年,我国已有46个省市启动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方案,垃圾分类回收已遍布各省市乡镇。但由于乡镇管理程度低,监管力度难以控制,我国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仍不及其他国家,但与2021年相比垃圾回收利率有所提高,厨垃圾分类率为22.05%,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回收利用率达到45.08%以废塑料为例,目前废塑料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填埋、焚烧、遗弃、回收利用。全国塑料销毁量达7410万吨,回收利用占30%,填埋占32%,焚烧占31%,遗弃占7%,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给环境、土地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节能、减排、资源回收利用等的重视,我国废塑料垃圾回收处理系统正在进一步完善,无害化处理方式也在不断推荐,再生塑料回收再利用的比例将逐渐增加。
(二)加快焚烧处理设施建设
我国要牢牢抓住垃圾分类处理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以焚烧为主的技术结构,减少原生垃圾填埋量。城市建设区生活垃圾日清运输量超过300吨的地区加快焚烧处理设施建设,不具备建设规模化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条件的地区,鼓励区域共建共享方式建设焚烧处理设施。
(三)推进环境基础设施体系统筹规划
按照绿色低碳、集约高效、循环发展的原则,鼓励建设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垃圾处理利用“多位一体”综合处理基地,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模式。发挥环境基础设施协同处理功能,破除区域协同处理机制障碍,推动市政污泥处理与垃圾焚烧、渗滤液与污水处理、焚烧炉渣与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焚烧飞灰与危险废弃物处理、危险废弃物与医疗垃圾处理等有效衔接。有利于促进各处理设施工艺设备共享、资源能源共享、环境污染共治、责任风险共担,实现资源合理利用、污染物有效处置、环境风险控制,稳步提高设施发展水平。
搞好垃圾回收利用,可以充分挖掘资源的再利用价值,在使资源价值利用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减量化。马少斌认为,现阶段应从奖励倡导逐步过渡到立法立章,设立相关专职管理机构,从制度上保障垃圾分类的有效推进,着力早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高峰碳中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