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方案》将给居民生活消费、企业生产服务带来哪些变化?

塑料作为重要的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环境管理带来了挑战。
目前,我国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近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又进一步完善塑料污染全链管理体系,在塑料使用源减量、塑料垃圾清理、回收、再生利用、科学处置等方面进行布局,不断深化塑料污染治理。
最近,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提出“《“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机制运行更加有效,地方、部门和企业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塑料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理全链条治理效果更为明显。《“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会给居民的生活消费、企业生产服务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源流减量:大幅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不合理使用
塑料本身不是污染物,但塑料垃圾泄露到土壤、水体等自然环境中不易分解,会造成视觉污染、土壤破坏、微塑料等环境危害。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8年的报告,全世界总共90亿吨塑料制品中,只有9%被回收利用,约12%被焚烧,剩下的79%最终堆积在填埋地或进入自然环境。
“如何处理流失到日益严重的环境中的塑料垃圾,成为了各国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北京大学城市环境学院教授王学军说。
《方案》发行一年多来,塑料污染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系统的推进。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此次发布的《方案》将进一步完善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体系,进一步细化塑料使用源减量、塑料垃圾清理、回收、再生利用、科学处理等方面的布局,并对部门和在源流减量方面,《方案》建议禁止生产厚度小于0.025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含有塑料珠子的日化产品等威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产品。 在商品零售、电子商务、外卖、快递、住宿等重点领域不合理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现象大幅减少,电子商务快件基本停止了二次包装,可循环快递包装的应用规模达到1000万个。“这些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量大、价值低、难以收集,成为塑料污染治理的难点和痛点,有必要从源头上减少其生产和使用量。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体改所副研究员张德元说。
回收处置:目前,中国每年回收各类塑料近1900万吨
在回收处理方面,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的要求,地级以上城市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入、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大幅提高塑料废弃物收集运输效率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天左右,“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加强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将‘垃圾’变为再生资源。 ”张德元表示。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回收各类塑料近1900万吨,在提供优质工业原料的同时,与使用原生资源相比,还可以减少约45%的污水排放和60%—70%的能源消耗,从而塑料的巨大消费量带来了大量的塑料废弃物,但并不是所有的塑料废弃物都会引起污染问题,大部分塑料材料都有再生的可能性。 王永刚指出,大力发展再生塑料行业,建立科学精准的塑料废弃物管理体系,合理管理塑料废弃物,消除处置压力,提高资源化利用比例,不仅有效解决塑料污染问题,也是我国能源安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王永刚表示,要完成《方案》提出的“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和处理”的主要任务,需要规范回收和清洁塑料废弃物,完善农村塑料废弃物回收和处置体系,推进塑料废弃物的处理。
整治:要求基本杜绝重点水域、重点景区、农村地区历史遗留露天塑料垃圾
一次性塑料垃圾体积小、重量轻,如果随意丢弃,容易引起河流、湖泊、农田地头、风景名胜区的“白色污染”。 为了补充塑料垃圾收集处置的短板,《方案》要求在垃圾整理中基本杜绝重点水域、重点景区、农村地区历史遗留的露天塑料垃圾。
“为此,《方案》明确布置了川湖海、景区、农村地区的塑料垃圾整理整治任务。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1、开展河流、湖泊、水库管理范围内的塑料垃圾专项清理,建立常态化清理机制,达到重点水域露天塑料垃圾基本清零的目标;
2、开展海湾、河口、岸滩等地区塑料垃圾专项清理,推进沿海市县海洋塑料垃圾清理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保持重点滨海地区无明显塑料垃圾;
3、开展景区生活垃圾常态化整理,加强对游客的教育指导,制止随意倾倒塑料垃圾的行为,实现a级以上景区露天塑料垃圾全部清零;
4、开展农村塑料垃圾整理整治,结合农村居住环境整治提高工作,对房屋后面、河塘沟沟、农田头等区域的塑料垃圾进行定期清理,推动村庄历史遗留露天塑料垃圾基本为零。


